把買股票當成買企業——投資符合企業經營規律的商道邏輯公司
商道邏輯系指符合企業經營規律的商業之道,商業規律和商業邏輯,不難理解,符合商業情理的投資必定依賴于商道邏輯。
價值投資的開山鼻祖,巴菲特的最重要老師格雷厄姆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是:把買股票當成買企業。巴菲特很好地繼承了老師的這一重要理念:
“或許你以為我們持有的股票是根據線型圖、營業員的建議或是公司近期的獲利消息來進行買賣,其實查理跟我本人根本就不理會這些,而是以企業所有權人的角度看事情,這是非常大的區別,事實上,這正是我幾十年來投資行為的精髓所在,打從我19歲時,讀到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之后,我便茅塞頓開。”(摘自巴菲特2004年致股東的信)
巴菲特承認,正是格雷厄姆老師從企業角度看投資的理念使自己在19歲時頓開茅塞,走入了投資的正途,并以自己的投資成就證明,那確是他堅持了幾十年的投資精髓所在。
對此,我們應該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當我們真正從商業經營角度做投資時,必定要考慮企業做的是什么生意,產品受不受歡迎,賺錢多不多,未來3年或5年后能不能賺的更多等這些商業邏輯的事情。反過來講,如果我們不從商業角度看投資,而是從價格波動角度看投資,注重的必定是市場情緒的變化和各種小道消息,很容易步入追漲殺跌的行列,實際所做的是價格的賭博,當然賭博也可以碰巧贏上幾回,但長期的結果注定是投資失敗。
“短期投資等于就即將發生的事情進行賭博,如果你運用大量的資金進行短期投資,有可能血本無歸,如果一樣東西的售價是它真實價值的兩倍,什么可以阻止它上升10倍呢?你也有可能是正確的,但是也許到時候你也只能在救濟院里向別人解釋。”(摘自巴菲特199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演講)
當我們真正想明白這些道理后,就會堅信巴菲特40多年的成功經驗,堅定地站到價值投資而不是賭博投機的隊列里來。
那么,巴菲特教給了我們哪些應該遵循的商業之道和商業邏輯呢?
1.集中投資簡單易懂的好企業
巴菲特的股東信中,顯而易見地表明了他的集中投資簡單易懂有競爭力好企業的道理和邏輯:
“今天假設我的投資天地僅限于比如說奧馬哈地區的私人企業,那么首先我們仔細地評估每家企業長期的競爭力,第二我會再評估經營者的特質,之后再以合理的價格買進一小部份的股權,既然我不可能雨露均沾地去買鎮上所有公司的股權,那么為什么波克希爾在面對全美國一大堆上市公司時,就要采取不同的態度?也因為要找到好的企業并加上好的經理人是如此的困難,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拋棄那些已經被證明過的優質投資對象呢(通常我喜歡把它們稱作厲害角色)?我們的座右銘是如果你第一次成功了,那就不要費力再去試別的了。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他的投資績效跟他的理論思想一樣杰出,在1934年8月15日曾經寫了一封信給生意伙伴Scott說,‘隨著時光的流逝,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式是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在自己認為了解且相信的企業之上,而不是將資金分散到自己不懂且沒有特別信心的一大堆公司’,每個人的知識與經驗一定有其限度,就我本身而言,很難同時有兩三家以上的公司可以讓我感到完全的放心。”(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東的信)
信念堅持的基礎是了解,如果你能對一個企業的生意賺錢模式看得明白,了解得透,并能確知其核心競爭能力,知道與其他類似企業相比的優勢所在,堅守這個股票就是理所當然,正確又理智的做法。這正是巴菲特多年屢試不爽,在股東信中一再強調的。
但實際投資中也會碰到一些股票別人都說好,好得簡直天花亂墜,各種股評人士都在大力推薦,但我們自己看這個企業的商業模式有點看不懂,贏利前景根本不靠譜的情況,其股價的不斷上升在不斷誘惑著我們,這時候該怎么辦呢?我想我們還是牢記巴菲特的告誡:
“投資人必須謹記,你的投資成績并非像奧運跳水比賽的方式評分,難度高低并不重要,你正確地投資一家簡單易懂而競爭力持續的公司所得到的回報,與你辛苦地分析一家變量不斷、復雜難懂的公司可以說是不相上下。”(摘自巴菲特1994年致股東的信)
對于那些讓我們看不懂的商業鼓噪,不是在誘騙我們上當,就是挖好商業陷阱讓我們跳。對待誘騙的最好辦法就是,看不懂不投,看準了多投。
2.商業模式好,生意自然好
沒有可靠的商業贏利模式,哪來可靠的盈利?沒有可靠的盈利,怎會有可靠的股價升值?商業傳奇故事的背后,是商業價值規律在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巴菲特強調:
“我們尋找的生意,是在一個穩定行業中具有商業模式優勢。如果整個經濟大環境帶動了該行業的景氣,這當然很好,但即使沒有整個經濟結構性的增長,這樣的生意依然值得擁有。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坐享其成并用這些收益并購其他地方相似的生意即可。”(摘自巴菲特2007年致股東的信)
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商業競爭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企業具有了商業模式的優勢,它也必然在市場中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正是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是價值投資者應著力看重的。所以巴菲特告訴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坐享企業商業模式優勢的成功。
但我們還需要明白的是,商業模式優勢是企業在長期的商業競爭環境中形成的競爭優勢的集合體,不是單一方面的優勢。巴菲特以梅奧診所的實例特別告訴我們,單一方面的優勢往往不是企業真正的優勢:
“但是,如果一個生意要依靠一位超級明星才能產生好成效,那這個生意本身不會被認為是好生意。一家在你們地區首席腦外科醫生領導下的醫療合伙公司,可能有著令人高興的可觀的、不斷增長的利潤,但這對于它的將來并不意味著任何東西。隨著外科醫生的離去,合伙公司的‘壁壘’也一起消失。然而,你卻可以肯定梅奧診所(美國最好的連鎖醫院之一)的成功將會一直持續下去,雖然你根本不知道它的CEO叫什么名字。”(摘自巴菲特2007年致股東的信)
這段告誡不由得使我們想起A股市場,個別的民營上市企業,確實是在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領導下發展壯大的。本來,一個企業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是好事,但如果企業的發展過度依賴于單一的領導者,長期來看未必是好事,領導者的一個犯錯就有可能使企業翻船。因此,只有依賴于綜合因素的商業模式優勢,才是企業真正的優勢,這一點請你務必想清楚。
3.企業好,我就好
投資需要關注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有了良好的未來贏利能力,就必然有良好的股價回報。每個投資者都懷著投資致富的夢想,但致富夢想的實現一定要寄托在正確的方法上:
“要想游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單純用手劃水效果好得多。”(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東的信)
投資致富的潮汐就是企業不斷增加的贏利能力,如果你還對此理念不堅定,還半信半疑,請接著看巴菲特所講的波克希爾股東累積財富的唯一方式:
“身為一位投資人,大家其實只要以合理的價格買進一些很容易了解且其盈余在未來5到10年內會大幅成長的企業的部分股權,當然一段時間下來,你會發現只有少數幾家公司符合這樣的標準,所以要是你真的找到這樣的公司,那就一定要買進足夠分量的股權,在這期間,你必須盡量避免自己受到外界誘惑而偏離這個準則,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股份10年以上,那最好連10分鐘你都不要持有,在慢慢找到這樣盈余加總能持續累積的投資組合后,你就會發現其市值也會跟著穩定增加。雖然我們很少承認,但這正是波克希爾股東累積財富的唯一方式。”(摘自巴菲特1996年致股東的信)
雖然我們堅信企業的盈利累加能促使股價市值的上漲,但實際投資實踐中,確實碰到市場有很多時候處于不理性狀態,股價并不反映企業真正的贏利能力水平,這時候容易引起價值投資理念的動搖,怎么辦?讓我們還是遵從巴菲特股東信中的話吧:
“只要市場回復理性,市價終究會反映公司累積盈余的能力,有時甚至超過買進后累積的盈余,這等于是在你本來已經很好吃的蛋糕上多加了一點糖霜呢。”(摘自巴菲特1980年致股東的信)
4.避開那些把前景描繪得天花亂墜但商業模式無法確定的公司
無論在美國市場還是A股市場,總有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題材把一些公司的前景捧上了天,說出了花,不由得使人心動不已。但一按商業常識去評估這些企業的贏利模式,便有一種無根之基、無本之末的感覺。怎樣對待這種誘惑?巴菲特在1989年的股東信里系統總結了前25年投資經歷的經驗教訓,很值得我們借鑒:
“另外還學到一個教訓,在經歷25年企業管理與經營各種不同事業的歲月之后,查理跟我還是沒能學會如何去解決難題,不過我們倒學會如何去避免他們,在這點我們倒做得相當成功,我們專挑那種一尺的低欄,而避免碰到七尺的跳高。不管是在經營企業或是投資,通常堅持在容易理解的好公司會比死守在有問題的公司要來得好,當然有時困難的問題也有被解決的機會,像是我們剛開始在經營水牛城報紙一樣,或是有時一家好公司也會有暫時的難關,像是以前美國運通與GEICO都曾經一度發生狀況,不過總的來說,我們盡量做到回避妖龍,而不是冒險去屠龍。”(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東的信)
巴菲特教會我們,對于那些令人看不明白商業模式的所謂好公司,簡單有效的策略是:躲開它。不理它就不可能上當,非常高明的做法。怪不得2000年左右的網絡股泡沫破裂,有多少英雄好漢的財富灰飛煙滅,而巴菲特卻分毫不損,不得不令人感嘆,正確的投資理念對財富的增減是多么的重要。
“我們對‘持續性’的評判標準,使我們排除了許多處在發展迅速且變化不斷行業里的公司。雖然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對于社會發展很有利,但它排除了投資的確定性。一道需要不斷重復開挖的護城河,最后根本就等于沒有護城河。”(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東的信)
既然有些公司看得懂,另一些看不懂,那就把精力放到看得懂的企業上。
“當然有許多產業,連查理或我都無法判斷到底我們在玩的是寵物玩具還是芭比娃娃,甚至在花了許多年時間努力的研究這些產業之后,我們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時是因為我們本身智慧上的缺陷,阻礙了我們對事情的了解,有時則是因為產業特性的關系,例如對于一家隨時都必須面臨快速變遷技術的公司來說,我們根本就無法對其長期的競爭力做出任何的評斷,人類在30年前,是否就能預知現在電視制造或計算機產業的演進,當然不能,就算是大部分鉆研于這方面領域的投資人與企業經理人也沒有辦法,那么為什么查理跟我要覺得應該要有去預測某些產業快速變遷前景的能力呢?我們寧愿挑些簡單一點的,一個人坐舒服就好了,為什么還要費事去撿稻草里的針呢?”(摘自巴菲特1993年致股東的信)
在現實的投資世界中,一般是好企業的商業模式透明而好理解,而劣質企業沒有一個明確的商業模式,但它們卻喜歡吹牛,迷惑投資者,所以應該避開那些把前景描繪的天花亂墜但商業模式無法確定的公司。既然有好理解的公司在那擺著,干嗎還要費力去看那些難以置信的蠱惑呢?
5.商道邏輯確保優質企業有可預測的未來
在選對了企業,了解了企業各種有優勢的商業要素后,能夠確認企業確實具備長期的商業競爭力,并能夠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最后考慮的因素就是追求企業可預測的未來。對此,巴菲特是這樣以實例的方式教導我們的:
“在買進股票時我們同樣也追求可預測的未來,以可口可樂來說,可口可樂產品所代表的熱情與想象在總裁古崔塔的帶領下升華到極點,此舉為公司股東創造出可觀的價值,古崔塔從頭到尾重新塑造公司的每一部分,不過這家公司的本質——可口可樂強力的競爭優勢與主導性,多年來卻從未改變。像可口可樂與吉列這類的公司應該可以被歸類為‘永恒的持股’,分析師對于這些公司在未來一二十年飲料或刮胡刀市場的預測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同,而我們所說的永恒并不意味這些公司可以不必繼續貫徹在制造、配銷、包裝與產品創新上的努力,只是就算是最沒有概念的觀察家或甚至是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也不得不承認可口可樂與吉列,在終其一生的投資生涯,仍將在其各自的領域中獨領風騷,甚至于他們的優勢還有可能會繼續增強,過去10年來,兩家公司原有的極大市場占有率又擴大許多,而所有的跡象顯示,在往后的10年間,他們還會繼續以此態勢擴大版圖。當然,比起一些具爆發性高科技或新創的事業來說,這些被永恒持股公司的成長力略顯不足,但與其兩鳥在林,還不如一鳥在手。”(摘自巴菲特1996年致股東的信)
在有商業邏輯依托的確定性中慢速成長和不確定的概念性爆發式成長的選擇中,巴菲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并論述了自己的邏輯。你可能會說,巴菲特保守了。但2000年左右的網絡股泡沫破裂的教訓,終究證明了巴菲特的正確和偉大。讓我們還是相信巴菲特長久確定性賺錢的商業邏輯吧:
“問題不在于過去的方法在以后會不管用,相反的,我們認為我們的成功方程式——那就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具有產業競爭優勢同時由誠實有才干的管理層經營的做法,在往后同樣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預估應該可以繼續保持這種好成績。”(摘自巴菲特1994年致股東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