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三要素決定了政策市的真正含義
admin
因此,這就解釋了很多股民心中的疑惑,即管理層如何通過政策來調控市場?其實管理層不是要控制指數,那本身沒有太大的意義。政策也不可能違背市場運行的規律,因為沒有任何資金是來股市做慈善的,所有的資金都是通過自身的贏利模式追求利潤;如果通過直接干預影響市場,以破壞市場機制達到目的,那么最后的結果就是市場功能的消失。如果市場都不復存在了,又何談政策的效果,一切需重新推倒重來,需重新順應市場規律來建造股市。所以政策本身是無法調控市場的,而是借助股市三要素來實現。那么政策究竟是如何在這三要素間運行的呢?
首先,政策通過改變入市資金量的多與少來調控市場。如果將資金比作水的話,那么政策就是水龍頭或者閘門,證券市場是一個虛擬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唯一真實的就是資金,而管理層擁有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權,當然也能夠調控市場宏觀層面的資金流動總量,起到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的效果,從源頭控制資金流動,間接地對微觀資金產生影響,從而對股市資金量產生調控。比如說央行通過對準備金率、利率的調整來實現資金的回籠與投放;再比如說央行公開市場中每周二和每周四例行的操作,以調節金融市場間資金的流動性,從而對金融機構投放貸產生影響,也就間接影響到實體經濟與股市資金的流動性;還有就是每年12月初進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對下一年度的貨幣政策提出主要的方針,是緊縮、寬松還是穩健,這些都直接影響資金流動性,從而達到間接調控股市的目的。比如說在2008年第四季度管理層進行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無疑給整個金融與貨幣市場創造了超寬松的環境,資金流動性已不是充裕而是幾乎達到了泛濫的境地,所以我們看到資金流過之處,無論是股市、樓市,還是期貨市場、現貨市場,甚至收藏品市場都出現了一波短期的牛市,價格快速上漲,股市用7個月完成了價格翻倍,房地產市場由低迷變為了瘋狂,地王價格頻現,甚至之前無人問津的爛尾樓都成了香餑餑,足見政策對投資市場的影響。同樣,在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的一波持續調高準備金率、加息的收緊貨幣政策行為后,整個A股市場始終處于振蕩的走勢中。雖然周邊股市都在漲,包括經濟復蘇非常緩慢的美國股市都在逐步收復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失地,A股市場卻始終在2800~3000點一線拉鋸,萎靡不振。這實際上就是源于央行為應對通脹以及2008年四季度超寬松貨幣政策造成的資金泛濫而采取收緊資金流動的行為。
其次,政策通過對行業的利好與利空來改變市場的賺錢效應。比如說2009年初推出的十大行業振興計劃直接造就了2009年上半年的鋼鐵、基建、建材、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板塊的走強。而隨后在第四季度開始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則讓房地產板塊出現了長期的低迷格局,一直到了2年之后的2011年依然沒有起色,很多個股幾乎已經打了2~3折卻依然無法吸引資金,因為股民都明白,政策調控之下是很難有持續賺錢效應的。同期我們看到了國家對稀土行業的保護,對小金屬品種的限產保護,對化工行業的扶植,分別造就了包鋼稀土(如圖1-2)、稀土永磁;廣晟有色(如圖1-3)、東方鋯業;三愛富(圖1-15會對化工板塊有更為詳細的分析)、巨化股份、濱化股份等一批行業的大牛股。這其實就是政策通過對行業的扶植與調控改變股市中的賺錢效應,達到對市場資金的引導,這樣反過來會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使得股市與實體經濟共振,進入良性循環。

圖1-2 包鋼稀土從2009年4月到2011年6月的日K線圖

圖1-3 廣晟有色從2009年3月到2011年6月的日K線圖
最后,政策通過改變各方贏利模式達到對資金的疏導。一旦涉及贏利模式,那對市場的影響就不再是小打小鬧,而是顛覆性的巨變。比如說新股發行制度,先是被大資金通過資金優勢造成一級市場的壟斷,此時普通股民申購新股的中簽率很低,但只要中簽不僅能保證贏利且收益不菲。隨后管理層在2009年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了修改,讓定價與市盈率放開,同時限制大資金的資金優勢,此時我們看到了雖然普通股民申購新股的中簽率提高了,但高市盈率、高發行價的結果就是上市破發潮的出現,這導致了A股市場最后一個不需動腦即可賺錢的贏利方式(即只需申購新股中簽即可贏利的新股神話)消失了。這樣大量一級市場資金被迫向二級市場以及債券市場回流,大量的資金重新流動了起來。再比如說,2005年8月22日,寶鋼權證作為我國證券市場近10年來的首只權證重新登場。市場經歷了2001年來的長期熊市之后,急需改變這樣低迷的情況,而市場還有一大難題就是股改,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呢?管理層想到的就是引入一個新的賺錢效應,那就是權證。一方面其可以通過權證引入兩大改變,即T+0操作制度和漲跌幅限制的提高,同時給券商與機構創設權證帶來豐厚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股改的補償派發給股民,從而贏得股改成功的重要推力,更為重要的是,其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了場外的資金入場,股市得以重新獲利,這是最為關鍵的。同樣,2010年引入的股指期貨也是如此,由于股市進入到了全流通的攻堅階段,整個市場隨著2005-2007年間股改限售期的到來,大量的“大小非”上市,使得整個市場經歷了二次重新發行。面對突然冒出來的數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消化,而管理層無法提供這樣的資金,那怎么辦,就只能靠時間慢慢消化,但資金不會憑空留在市場,必須要有賺錢效應,而股指期貨的設置,讓資金贏利模式更加豐富,跨品種、跨市場的套利方式和做多、做空雙向贏利的交易機會等,可以說時時刻刻都有贏利機會。正是贏利模式的改變,使得整個股市不僅解決了全流通的難題,還將資金長期留在了股市中。
因此,理解以上三個方面,實際上股民就能夠明白政策是如何通過股市三要素來實現對市場的控制和改變的了。而且隨著股市的發展,以后的政策市會越來越隱蔽,很多時候不會出現像初期那種直接干預的局面,而是通過上述方法,通過引導市場機制來產生效果,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引發各方的非議而造成的市場反應過激,也能夠讓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發揮作用。